首页 宫观介绍 住持介绍 文昌文化 常州八景 道观快讯 道观渊源 道教典籍 道教礼仪 道教修持 文学艺术 联系我们
 

道教的诞生及早期道教的活动

2014-04-01
 
    道教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先秦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两汉黄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崇仰黄帝、老子及其学说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史书与先秦著作记载:轩辕皇帝“且战且学仙”,“皇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乘龙升天。这是后世道教神仙信仰的远源。早在汉代道教形成前之战国时代,燕齐一带的方土便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糅合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企望长生成仙。方仙道为道教之前身。道教诞生后继承了神仙信仰,并以得道成仙为目的。
    老子为无上大道的化身,是永世常存、常分身救世的至尊天神,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至尊天神随方设教,历劫度人。周时,著道德五千文,即流传至今的《老子》,或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这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不朽著作,阐扬了“道”之经义。后世道教之所以以“道”名教,即缘于信仰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道门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由“道”演绎而来。
    早在道教产生前之战国中后期,黄帝在社会上的影响非常大,“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学术界也是“百家言黄帝”,并形成了黄学。黄学与老庄道家结合形成黄老学。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学与方仙道的神仙学相互结合,于东汉形成黄老道。
    在奉事黄老道的氛围中出现了太平道和无斗米道。它们的问世,则标志着道教的诞生。
    太平道由西汉成帝时(前32年-前7年)方士齐人甘忠可初创,因至东汉灵帝时(168-189年)张角(?-184年)发动黄巾起义失败被镇压而分解,故道教便以张陵(即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开端。在这里,我们只谈谈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据道书记载:本为太学学生,博采五经,好神鬼事。早年曾举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在巴蜀任过江州(今重庆)令,后来悟通仕途沉浮,无益于年命,便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
    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名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决》,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即教区中心),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因规定凡入道者需纳信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
    张陵初创的五斗米道,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五千文》和《太平洞极经》。其主要宗教活动是诵习《五千文》及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其修炼方法主要是行黄赤之道(即男女合气之术)。其组织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并规定按时“付天仓”及“三会”。
    五斗米道德创始人张陵(34-156年)羽化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先后承袭其道。
    至汉献帝(190-220年)时,张鲁雄踞汉中20余年(191—215年),大力传播五斗米道,壮大教团组织。
    张鲁自号“师君”,对五斗米道实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若干新措施:
    组织上设制“祭酒”和“治头大祭酒”,管理初入道的“鬼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行政官吏,不再另设官员,实行政教合一。道德上要求教徒“诚信,不听欺妄”,有病时反省自己的过失。戒律上禁止春夏两季杀生,禁止教徒饮酒。关于惩罚也有规定,对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补过;对犯法者,可以原谅三次,三次后仍不悔改,才用刑处罚。此外,张鲁还在交通要塞放置义米、义肉,供逃难者、旅行者免费吃住。
    在宗教活动方面,张鲁继续巴郡“五斗米师”张修之法。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并加施静室,使病人在静室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主讲《老子五千文》,令道民都诵习。又使人为鬼吏,为病人请祷。请祷之法是书写病人姓名,表达服罪意思。共写三份,其中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于地下,一份沉入水中,谓之“三官手书”。
    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踞汉中,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军攻汉中,张鲁归顺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因此,五斗米道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开传播,并随移民北迁而传往北方地区,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道派。

道观名称:常州市道教将军观; 联系电话:0519-88706539;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

道教之音 苏ICP备14016537号
Copyright(c) 2021 Chinese JiangJu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