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道教经典 |
2014-04-01 |
|
(一)“小道藏”——《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是一部大型道教类书籍。为什么叫《云笈七签》呢?原来道教将书籍成为云笈,又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总称七部,因此成名。此书是由宋真宗景德年间进士张君房总编,成书于天禧三年(1019)。共一百二十卷,约170万字。《云笈七签》按收录经籍的内容分类汇编,征引道经七百余种,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资料非常丰富,是《天宫宝藏》中道教经籍的精选缩编,因此又有“小道藏”之称。
《云笈七签》打破了道教自古以来用三洞四辅为纲目的七部分类法,而是按收录经籍的内容分类汇编,因此与三洞、四辅的七部分类法比较起来,更精确、更细致,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其内容可分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卷1至卷3)有三类:道德部,有《老君指归》、《韩非子主道篇》、《混元皇帝圣纪序》等篇;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有混元、混洞、空洞、混沌、劫运、太上老君开天经等内容;道教本始部,有道教序、道教所起、道教三洞宗元灵宝略纪等。它们都围绕一个“道”字,论道德,论宇宙的生成、变化及主宰,诠释道教品位和起源。该部分突出的是道教神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卷4至卷20)也有三类:道教经法传授部,包括灵宝经自序、上清经序、三皇经说等;经教相承部,收编《真系》、茅山诸真传纪;三洞经教部,有三洞品格、皇帝书、玉牒全书及其它书的说明等。它们围绕一个“经”字,讲述三洞经法传授经过,《上清经》传授世系,道经分类原则等。此部分突出的是道经。
第三部分(卷21至卷28)共有五类;包括天地部、日月星辰部、十洲三岛部、洞天福地部及二十八治部。它们讲述仙山位置、帝王神话及天宫、仙地的神奇景象,解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方圆位置及二十八治位置。此部分突出的是道教的彼岸世界。
第四部分(卷29至卷31)为禀生受命部,论述人生之源,体内的各种神,各种各样的长生方法及隐身法、变化法等。该部分突出的是从生命的奥秘证明人可以成仙。
第五部分(卷32至卷86)共有十五类,包括杂修摄部、斋戒部、七签杂法部、存思部、秘要诀法部、杂要图解部、杂秘要诀法部、魂神部、诸家气法部、金丹部、方药部、符图部、庚申部、尸解部。该部分主要介绍各种各样成仙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部分(卷87至卷95)有六类,包括诸真要略部、仙籍旨诀部、诸真语论部、十部语要部、七部名数要记部、仙籍语论要记部、仙籍理论要记部等。该部分主要讲人应修仙。
第七部分(卷96至卷122)有三类,包括赞颂部、纪传部、灵验部。该部分主要讲述神仙的生活以及神仙赠答授受诗歌、神谱、仙传及灵验故事。
这七部分依次排列,始终围绕着修炼成仙这个主题。张君房曾这样评价《云笈七签》:“习之,可以阶云汉之游;览之,可以极天人之际。”这一评价说明,修炼成仙正是张君房取材和编辑的指导思想。可见,《云笈七签》实为《道藏》中有关修炼成仙的主要道经的缩影。
《云笈七签》现存版本有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刻《道藏》本、明《正统道藏》本和明清真馆本。清初《四库全书》本的底本是浙江孙仰曾家所藏明中书舍人张萱所刻本,与明清真馆本相同。此外,还有清《道藏辑要》、民国《四部丛刊》、《道藏举要》、涵芳楼影印《正统道藏》以及近20余年来台湾、日本几种影印《正统道藏》等版本,均与《正统道藏》本同,但《道藏辑要》本有所删削。由于《云笈七签》的内容丰富、广泛,中心突出,主题明确,分类也比较科学,所以对道教初感兴趣的人非常有帮助和指导作用,阅读它可以迅速地对道教教义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印象。也可以帮助对道教道义某个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迅速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通过阅读《云笈七签》,还可以窥知汉魏六朝至北宋初年道教的基本情况,从而有助于了解北宋以后道教教义的演变和发展。总之,《云笈七签》具有很高的阅读、研究和实用的价值。
(二)《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是道教主要经典。又称《道德经》、《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据《史记》记载,作者为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的吏官)老子。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也略有差异。
《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作,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观、人生处世及修养的哲理著作,它提出了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法则的思想。从战国末年韩非开始,历代注《老子》家不绝。最《老子》作宗教性的理解并加阐发,发端于河上公《老子章句》,宣称“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从而把“道”作为治国修身,修炼成仙的理论依据。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也上承《老子》兼有河上公《老子章句》思想,并糅合阴阳五行和巫觋杂语,构成庞大的道教理论体系。
东汉时,随黄老道的产生,《道德经》已演化为道教的经典。张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即以《道德经》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观点解释《道德经》。它把“道”、“一”、“虚无”、“自然”、“无名”视为同一,并将其神化为“太上老君”,把“道”说成是有喜怒哀乐,能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
从魏晋至隋唐,历代都有道士诠释《道德经》,阐发其义旨。据唐朝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的六十余家中,多半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国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有的以道德为宗,有的以非有非无为宗,有的以重玄为宗。其中老学重玄派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宋代以后,道教对《道德经》的诠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明清以来,亦续有注本问世。现存于世的《道德经》注解约九十种,其中五十多种收入《正统道藏》。《道德经》的诸家注说,从哲理、内外丹、易数等多角度诠释《道德经》,是研究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瑰宝。
(三)《南华真经》
道教经典,即《庄子》。本为先奏道家代表著作,后因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亦称《南华真经》。《汉书.艺文志》存录《庄子》52篇,至晋时成为玄学的“三玄”之一,然此时已有佚失,郭象将其集为33篇,其中内篇7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撰,外篇15、杂篇11则掺杂了其门人和后学的作品。《南华真经》即通行的《庄子》郭象本。汉代学者多以黄老并称,至魏晋而盛称老庄,庄学也就大量为道教吸收、改造。
《庄子》承袭与发挥《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谓“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高”,并提出导引、辟谷、守一等道术及坐忘理论。这些都被道教汲取作为修道成仙的重要依据。葛洪《抱朴子》、司马承祯《坐忘论》等都利用和改造了《庄子》的思想资料。唐宋时,《庄子》日益为道教所重视,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宋代道士陈景元、褚伯秀都曾为之作注疏。今流行的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即全部收入成玄英《南华真经注释》35卷。另外,孙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14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106卷收入《正统道藏》。
(四)《太平经》
《太平经》,是东汉晚期所传“神书”——《太平青领书》的简称。它是道教最先问世的第一部道书。
此书作者不详,但有传说:“初,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干(一作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太平经》出自于吉,这是史籍及道书基本相同的说法。
《太平经》卷帙浩繁,内容相当庞杂。从其思想源流来说,对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以及儒家谶纬之学皆有征引。《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主要是宣扬神仙信仰及方术。同时,还讨论了当时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它描述了神仙境界的美好,而且也号召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建一个理想的太平王国。
《太平经》所谓的理想王国是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灾害、无病疫、无战争、人人向善、君命臣贤,人无怨恨,万物无所伤,各得其所,各得其乐的极为和平安乐的社会。只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为无而治,治国以民为本。2、反对昏愚之君,拥戴明德之君。3、服人以道,省刑爱人。4、选贤任能,务求其益。5、下可以革谏其上。6、反对轻视和残害妇女。7、人人辛勤劳动以获食物,不强夺别人东西。8、有财应救济穷人,反对为富不仁。9、崇兴祭祀。10、戒酒。11、提倡以忠孝诚信为首的伦理道德。12、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后生欺老者,主张人们彼此相爱等等。其中不乏反映贫苦群众疾苦与要求的思想。该书对于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张陵创五斗米道也利用了它。
《太平经》的宇宙观与方法论的重要特征,则为“三合相通”说。此说认为,作为宇宙本源的元气有三,即太阳、太阴、中和。天本阳、地本阴、人本中和,次三者相合相通,共同生养万物;万物也各自以“三合”的形式出现,相互依存。因此,须“相爱相通”,“并力同心”,方能导致自然界的和谐与人世间的太平。
《太平经》专论阴阳五行,演说对神仙的信仰,并兼及天地、养生、音乐、医学、伦理道德等。
《太平经》中的音乐理论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它称音乐是用声音和乐器表达的一种语言,是有内容有目的的行为。所谓以致真事,以虚致实,以无形身召有形之法。可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它称阴阳动则有声音,乐动辄与音声俱。常聆听音乐,领会其中的含意,太平气就可到来,而凶气就可被撵走。还把音乐同阴阳五行学说相联系,认为音乐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自然诸事物以及人的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太平经》中的医学理论,主要有对人体生理及寿命的认识,对病理方面的认识、对诊断方面的见解,还有关于针灸及药物方面的理论,对医术、巫术二者的看法,有关强身祛病的理论与要诀、方法等内容。
对于善恶报应,《太平经》则称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指使,鉴定人的善恶,掌管人的命籍。凡人间的善恶之事,上天无不知晓,并赏罚分明,其方式有多种:如现世增减福寿,决定生辰,报应在子孙及众人等。其他尚有长寿、成仙、通神、辟邪、占验等等说法。
总之,《太平经》上承老子遗教,近受当时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反映了许多更新时代的思想。及至今天,对研究我国早期道教以及古代医药、音乐、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是继《太平经》之后出现的重要道书,全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东汉末,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位置要经典,信徒们都要诵习,因经张鲁(或谓为张陵)定本书为五千字,故称《五千文》,《老子想尔注》便是当时五斗米道祭酒宣讲《五千文》的注解本。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存《想尔注》2卷,但《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均未著录。清末于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残卷,1905年被窃。现藏于不列颠博物馆。
此书作者或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或云系师张鲁,或云“想尔”为仙人名。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并兼有河上公注释《道德经》的见解,以“道”为最高信仰。称修道成仙与法道治国皆为奉行太上老君的旨意,以树立对“道”的信仰。《老子想尔注》自称“真道”、“真义”,而将“五经”及“众书传记”斥为邪文。该书还吸取了《太平经》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也是研究道教思想源流的重要资料。今人饶宗颐著有《老子想尔注校笺》。
(六)《周易参同契》
又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旧唐书•经籍志》始录《周易参同契》2卷,《周易五相类》1卷,现存3卷。全书托易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以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是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全书兼及内外丹,以内丹为主,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被奉为“丹经王”。
历来注释很多,著名者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1卷,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3卷,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3卷,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9卷等,均收入《正通道藏》太玄部。
(七)《度人经》
作者不详。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品妙经》,或称《原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名《灵宝经》。该经由《原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主要思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它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尊崇太一神,将其置于五帝之上;又称下方有度人不死之神。它宣传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可以消天灾,保镇帝王;下可以除毒害,以度万民。又宣称“已身得道”,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它也讲存思法,与《大洞真经》有类似之处。据道教说,该经为三国吴时太极徐真人授给葛玄,后郑思远授葛洪经本,即今之全体。此经在洞玄灵宝部经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度人经》的产生使道教教义有了新的发展,从存想身神发展到用修斋烧香、诵经来呼求外在之神屁佑,构建了更完善的道教斋醮仪式,成为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被道教奉为玩法之宗,群经之首,《正统道藏》中被排列为第一。为之作注者很多。《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有宋陈景元所集的北齐严东、唐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清元真人注、清河老人颂、郭冈凤参校的《度人上品妙经注》3卷;明张宇初的《度人上品妙经通义》4卷;元陈致虚的《度人上品妙经注解》3卷;唐张万福的《无量度人经诀真义》等。
(八)《抱朴子》
东晋葛洪撰。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属道教,共20卷。
《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50卷。《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同时,它又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所举仙经神符,多至282种,是研究我国古代炼丹术的重要文献。文中将:“玄”、“道”、“一”,均赋予宗教内容。认为玄是“自然之始祖”、“万株之大宗”,而玄、道、一又相贯通。“一”具体表现为“真一”,是守之勿失的具体存在,即玄与道。认为道教徒通过修持养性“守真一”,就能通神,消灾免祸,延年益寿,得“长生之功”。玄、道、一被看作道教理论的核心,该书以此对宇宙的生成及其终极依据给予了回答,此三范畴又是道徒修仙炼道的重要准则。在内修方面,《内篇》对吐纳、胎息、导引、运气、养生、医术、仙药、辟谷、房中术、禁咒、符箓等方术皆述其梗概。《外篇》则阐发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其内道外儒的主张、提出“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以及“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的内外两可、儒道双修的主张,从而将道教神仙学体系和儒家纲常名教紧密结合。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注本有陶弘景的《抱朴子注》20卷,已佚。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通行于世。
(九)《坐忘论》
唐代司马承祯撰。1卷。全书分“敬信一”、“断缘二”、“收心三”、“简事四”、“真观五”、“泰定六”、“得道七”、等七部分,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
该书系统阐述了道教的修道思想,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着一物,入于虚无,心才能合于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不断清除为凡尘所染之心,摒除一切“爱、见、思、虑”等心病,不为外物所迷惑,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这便叫做“归根”;“守根不离”,叫做“静定”;静定日久,便可“病消命复”。如此坚持下去,就会达到与道相合。这种修养方法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础,并融合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等思想而形成的。这种守静去欲的主静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家影响极大。该书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它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
(十)《阴符经》
全称《黄帝阴符经》。其作者,历来有争议。或说黄帝,或说是寇谦之,此二说显系假托。今人王明认为,出于北朝一隐者。成书时代也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经系道教修炼专著。该书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
“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以阴阳五行说论述学道修炼,须奉天而行,使心之所图,合于天道,才能长生久视,达到养生修炼的目的。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盗取万物,万物盗取人,人盗取万物,三者“更相为盗”的关系,强调必须善用天机,适时而动,固躬养命,使万物得以相安。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阐述学道、修炼须戒目收心,无邪妄动,合乎天道,以此强调“自然知道不可违”,即凡能顺应阴阳相推之理,把握阴阳相胜之术,潜心修炼者,才可以长生久视,生生不灭。
《阴符经》在道教史上常与《道德经》、《南华真经》并列,被看作为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之代表作。历代文士因其深有理致而颇为重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朱熹等都曾受其影响,因此,该书中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阴符经》注本浩繁,见解各异。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疏》。后世道教定此书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十一)《黄庭经》
不著撰人。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及《黄庭外景玉经》之分。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景象,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
该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经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它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谓各有“八景神”,称“八景二十四真”。《内景》强调“积精累气”,“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认为惟“积精累气”,才是存思黄庭,炼养丹田,固精全气,固气还精内修之要诀。“内景”修炼还须诵咒语,谓不修此法,则真神不守,无益于延命。《外景》修炼强调调息、藏精、咽津,主张扶养性命、恬淡无为、无思无虑、固守虚无、积精养气,从而达到长生的目的。
《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东晋以来,研诵《黄庭经》之风极盛。至唐,黄庭之学弥昌,历代诠释之士,不乏其人,通行的有梁丘子与务成子的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清代董德宁著《黄庭经发微》,将其与《道德经》、《参同契》并列。《黄庭经》也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
(十二)《悟真篇》
北宋张伯端著。道教内丹主要著作之一,与“丹经王”《参同契》齐名。全书为诗、词、曲体裁,用百余首诗词曲子讲述内丹理论,认为修炼内丹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因为人人自身本有长生药,不须向外去寻求“众草”。书中以人身的精气神为“三宝”,认为经过三步才能将三宝炼成金丹:第一步炼精化气,第二步炼气化神,第三步炼神返虚。前两步称为命功,第三步称为性功。此书主张先“命”后“性”。这种由三变一的过程,据称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行,是老子之道的具体运用。
本书认为金丹修炼的基点是修命,但仅有命功也不够,因而书中又吸取佛教禅宗佛性论,主张性命双修,这反映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本书《序》中将道教方术分为两类,即行气、导引、辟谷、房中术等为一类,所谓“易遇而难成”;炼金丹为一类,是难遇而易成,一旦炼成即可成仙。在修炼方法上,该书强调寻真药、辩鼎器、明火候。
该书可以说基本总结了道教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道教内丹学说有重要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丹诀类。传世注本也很多,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薛道光、陆子野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各注本所收诗81首、词12首大抵相同,其余篇章收录不一,编次略异。
(十三)《金丹大要》
道教内丹经书。作者陈致虚。成书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原有10卷,即虚无上药、妙用、须知、积功、累行、发真、修真图像、越格、超宗等10卷。《正统道藏》将第8卷分出,单成一书,名《金丹大要图》。
作者认为金丹之道即修炼精、气、神,此三者为金丹之上药三品,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所谓顺,即“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所谓“逆”,即“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强调人生时先天禀有真阳之气,后因酒色贪欲,邪气百病,使真阳之气日渐衰竭,以至死亡,所以,修道者修道亦即恢复人身日益亏损的阳气,使之复为纯阳,这就是金丹之道。除此之外,皆为邪道。
该书的修炼理论也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它以金丹之道,调和儒释,认为“释云佛法,儒云仁义,道曰金丹”,三者“名虽殊而道则同也”。儒释之道既是金丹之道。从而得出天下无二道,三教圣人即以此金丹三道成圣、成佛、成仙的结论。此书为道教内丹理论成熟时期的作品,在道教内丹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道教经书内容广泛而驳杂,数量甚多,除上述重要的经典外,还有数目繁多的各种书籍经文。其中包括“洞真上清部经书”340余种,“三洞经教及重玄、阴符、清净经论”110余种,“外丹服食术及炼丹经诀”90余种,“内丹经诀及钟吕内丹派著作”100余种,“全真道诗文集与丹诀杂著”70余种,“北帝、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真元及宋元符箓道派经典法术”著作100余种等等。他们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
|
|
|
|
道观名称:常州市道教将军观; 联系电话:0519-88706539;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
道教之音 苏ICP备14016537号
Copyright(c) 2021 Chinese JiangJu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