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宫观介绍 住持介绍 文昌文化 常州八景 道观快讯 道观渊源 道教典籍 道教礼仪 道教修持 文学艺术 联系我们
 

道教与诗词

2014-03-31
 
  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从孕育时起,便与中国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教的孕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盛行的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中的咒语,几乎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注:蜡,zhà,古代一种年终祭祀。)伊耆氏为神农,一说为帝尧。他们皆被后世道教奉为神明。《伊耆氏蜡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此辞被清代诗人沈德潜收入进《古辞源》。这类咒语,发展演变为后世道教的符咒和赞颂。
  至春秋时,先天太上老君化身的老子,阐扬道之精义,著作道德五千文(即《道德经》),为道教经典著作中问世年代最早的一部经典,东汉张陵创五斗米道时,便尊其为主要经典。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不仅有音韵、节奏之美,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属上乘。如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全章如诗押韵。在写作技法上运用了比喻、借代。太上老子用“谷”象征“道”,既是虚空的又是实在的;太上老子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太上老子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等等。太上老子生动而形象地告诉了人们:“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只要我们翻开太上老子《道德经》,其八十一章中,类似这种哲理诗,是不乏其例的。因此,完全可以说太上老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阅读《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作,同样可以借鉴欣赏诗篇的方法,去求得“意外之意”、“象外之象”。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中的“清静”、“无为”、“自然”、“素朴”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受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出现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出现了“清幽宁静派”,作品讲究含蓄。
  东汉顺帝时(126—144)有一部(流传至今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它的问世,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该经中有两首夹在散文中的七言诗。在这里介绍一首:
  吾字十一明为止,丙午丁巳为始祖。
  四口治事万物理,子巾用角治其右,
  潜龙勿用坎为纪。
  人得见之寿长久,居天地间活而已。
  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绐。
  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如西王母,
  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这首诗见于《太平经》卷三十八《师策文》。师策文,又称“天策书”,是天师代天传意的押韵隐语,概称90字策。每句都有奇异的内涵。按七言诗的起源,《太平经》中的两首七言诗的作者,便是开先河者。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我们翻开道教经籍的总集——《道藏》,其三洞十二类中的“表奏”、“赞颂”类,便为韵文、诗歌。历代道士皆喜吟咏,其诗歌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道教的教义思想,或对道教信仰的“道”进行阐述,或表达神仙信仰。
  首先,我们试看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的《上元夫人步玄之曲》:
  昔步玄真道,腾步登太霞。
  负笈造天关,借问太上家。
  忽过紫微垣,真人列如麻。
  渌景清飙起,云盖映朱葩。
  兰宫敝朱阙,碧空起琼沙。
丹台结空构,暐晔生光华。
飞凤踶甍峙,烛龙倚委蛇。
玉胎来降芝,九色纷相挐。
挹景练仙骸,万劫方童牙。
谁言寿有终,扶桑不为查。
  此诗把天上仙境描绘得绚丽辉煌,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正是道教徒所追求的理想境地。这首游仙诗耐人寻味。
  按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盛行,其作者主要是道士和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人士。道教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玄言诗的出现和发展。东晋时期创作玄言诗的道士作家代表是杨羲、许谧和许翙。一杨二许借神灵创作了不少诗词,这些诗词中很多即属于典型的玄言诗。我们在《真诰》中可以信手拈来:
  有待徘徊眄,无待故当净。
  沧浪奚足劳,孰若赵玄井。
              ——《紫微夫人答英歌》
  无待太无中,有待太有际。
  大小同一波,远近齐一会。
              ——《太虚南岳真人歌》
  诗中讨论的是“有诗”与“无诗”的问题,此曾为《庄子》(道教尊为《南华真经》)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南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道教大师——陶弘景,他是道教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高道,冠有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之誉。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作家。我们现在来看他作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公曾仕齐为奉朝请,永明十年(492)他36岁辞官隐居句曲山(即茅山)修道。梁武帝即位后,多次礼聘,均不肯出山,但朝廷每有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这首诗是陶弘景为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提问题而写的。他以白云为喻表明自己的志向。其与世俗异趣、热爱大自然、向往隐居的高雅情怀,自然地蕴含诗中,耐心寻味。道门中人只要提到陶弘景或看到天上的白云,便不自不觉地想到或吟诵这首脍炙人口的“白云诗”。
  唐代道教人才辈出,其中能诗者大有人在。如: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施肩吾、李白、张果、李冶、杜光庭、吕洞宾,等等。限于篇幅,在这里只好选几位介绍。
  吴筠(?—778年),他的思想常用诗、赋来表达,对后世道教颇有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吴筠的《玄元皇帝》诗:
  玄玄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应物方佐命,栖真亦归居。
  贻篇训终古,驾景还太虚。
  孔父叹犹龙,谁人知所如。
  唐初,李姓皇帝追认道教崇奉的道祖老子为先祖,尊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吴筠的这首诗就是对道祖老子的赞颂。原来,老子者,道也。道,炁也。《想尔注》称:“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后天的老子为先天太上老君的化身。诗中云:“应物方佐命,栖真亦归居,贻篇(指道德上下篇)训终古,驾景还太虚”,就是讲太上老君(老子)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事竟则隐。
  施肩吾,世称华阳真人,有诗名。著作颇丰,并有诗集《西山集》。《全唐诗》中存施肩吾诗一卷,共198首。其中仙情诗68首,是施肩吾诗的主体。
  他的《访松岭徐炼师》,将把你带入那神奇的道家仙境。
  千仞峰头一谪仙,何时种玉已成田。
  开经犹在松阴里,读到南华第几篇?
  作者施肩吾晚年于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又名南昌山)隐居修道,“栖心玄门,养性林壑”。以道士的身份来写道士,真可谓“同行识趣”,心心相印了。全诗在对徐炼师的称颂之中,表现出其清虚自守和恬然自适的品性。
  道家之人特痴迷造化,钟情山水,常摄自然之魄以修炼正身而求得道升天。所以,或寓幽洞,或栖高峰,“致虚极,守静笃”而得本性逸趣。此诗正抓住道士这一生活特性,以流畅明快的语言描写了徐炼师的形象。
  高道一般也都能诗,张果亦在其中。我们且看他的《题登真洞》诗: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据史籍记载,张果擅长法术,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世人相传他活了数百岁,尊称为张果老。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遣使至东部洛阳,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不久恳辞还山。俗传张果老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
  诗中的“登真洞”是其隐居处。《题登真洞》这首诗,表现了张果超脱“红尘”的高洁之志。张宝洲先生评价此诗“写景生动,抒情自然,情景相谐,引人入胜。”当我们读完这首诗后,对后世道教奉其为“八仙”之一,则当是不难理解了。
  与张果老一样,同被后世道教奉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是一位神秘者。《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道。以“剑仙”、“酒仙”和“诗仙”而闻名于世。《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我们先读吕祖的《书楚州紫极宫小轩》:
  宫门闲一入,独凭栏干立。
  终日不逢人,朱顶鹤声急。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紫极宫的环境幽静,谓它是道教徒极为理想的修炼之所。全诗凝炼隽永,耐人咀嚼。
  吕洞宾还是唐末五代倡导内丹道的著名代表人物。至今道教全真派仍尊其为祖师。他的《沁园春•丹词》影响很大,流传至今,道教徒奉为修道养生真决。词云:
  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造化争驰,龙虎交媾,进火功夫牛头危。曲江山,见月华莹净,有个鸟飞。
  当时自饮刀圭。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辩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道要玄微,天机深远,下手速修犹太迟。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步云归。
  后世道教修炼家,不少为此词作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元代的俞琰。其注博引众家之注述以己见,指出内丹之要妙。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时代,道教提倡男女平等。所以,《全唐诗》里女诗人作品中,有不少是女道士的。在此,我们择要介绍一位。
  李冶(?—784年),字季兰。与名士陆羽、诗人刘长卿、名僧释皎然交往,刘君称其为“女中诗豪”。其诗以五言见长。她的《寄校书七兄》很有名: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如何。
  远水浮仙槎,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此诗,古今的评注家都十分欣赏。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评道:“它是一首完整无暇的标准律诗。论文字,明白易解,雅俗共赏;论音韵,声调格律,毫无缺点;论结构,第一联说自己,第二联说七兄,第三联又说七兄,第四联又归结到自己。凡是赠别怀人的诗,唐代诗人通用这种结构,而李季兰这一首可以作为合格的代表。
  李冶作为道士,其所写的道意诗,更是自然地显现出道士的本色。如《道意寄崔侍郎》:
  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
  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行可成。
  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诗道的吟咏之作,总是不忘用道教教义去劝人向善。此诗即是如此。全诗对仗工稳,四层意思,一联一转,一气呵成,委婉而有说服力,把“道意”说了个淋漓尽致,真不愧为“词坛老手”。
  说到唐朝诗道,李白是不能不提的一位。很多人只知道李白是一位大诗人,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道士。李白学道求仙,访道士,入道观,受道箓,希求遗世而独立,向往羽化而升仙。其诗多飘逸神韵,如在天堂仙境,人们称他为“诗仙”。只要看一看李白的《山中答问》,便知其人是不是道士: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含蓄淡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未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却能“淡而愈浓,近而愈远”(李东阳《麓堂诗话》),在以夸张、浪漫著称的“诗仙”李白的诗中,别具一格。
  唐宋时期,源于道教内部的神仙诗蔚然成风,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则亦当首推李白。如其《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第二部分咏道: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这是诗仙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在济南郡的紫极宫接受“道箓”,当了道士。第二年,李白要南游吴越,便写了这首诗与鲁地的朋友们“留别”。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入梦缘由;第三部分写梦后感慨。上面摘录的为第二部分,写梦游经过。诗中运用大胆夸张、丰富想象以及对比、烘托、比喻等表现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仙世界。“咏之使人飘然欲仙”。难怪贺知章一见李白,便惊叹为“谪仙”的。
  五代宋初的陈抟(?—989)是一位以“善睡”而闻名的高道。他隐居华山,“每寝处多百日不起”。《坚瓠续集》记载,周世宗曾把陈抟关在房里,加以考察。一个月后,陈抟仍在熟睡之中。陈抟还进《对御歌》一首: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天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看!好一个清闲自在、潇洒尘外的“睡仙”。此诗以通俗的口语,表达了这位高道的信仰和人生观。陈抟在诗中反映了老庄思想中的无是非、无荣辱、无寿夭、无大小、无长短的思想意思。顺便指出的是,陈抟的“睡”不同于世人,是一种高深的内炼功夫,道家称之为“蛰龙法”、“胎息法”。
  陈抟的律诗也写得很好,如他写的《西峰》这首无言律诗:
  为爱四峰好,吟头书日昂。
岩花红作阵,溪水绿成行。
几夜碍新月,半山无斜阳。
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
  此诗写的就是陈抟隐居华山事。全诗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写得含蓄深沉,令人神往。
  张伯端(984—1082)是个深谙丹道、工于吟咏的高道。他的代表作《悟真篇》“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令人惊叹的是,该书的内容全部用诗词表达。试看开篇的一首: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瘁枯。
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这首诗平白易懂,比喻生动,形象鲜明。正因为是著作的开篇,所以首先劝人轻名利,求大道。人生百年光阴都如火花闪烁之间,纵然堆金如山也买不来无常的未来。既此,人生应当走出迷途,去修真养性,以求解脱。若如此方为大丈夫也。张伯端的这首开篇诗,道出了人生之真谛。
金代,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祖师,不仅是一位高道,还是一位诗人。他原来家资豪富,亦曾为仕。金正隆四年(1159)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仙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真秘诀,于是出家。曾掘墓而居,自称为“活死人墓”。他写的《活死人墓赠宁伯功》诗竟达三十首之多。请看其中的三首。
                                     其  三
活死人兮活死人,与公今日说洪因。
墓中独死真佳话,并枕同棺悉作尘。
其 二 十 一
外人不识里头人,唤出门来得此因。
明月清风休笑我,这回似你远红尘。
其 三 十
往往来来人看人,人心所算各论因。
三光尘外分明鉴,照尔身心尽土尘。
王重阳祖师的这组诗,语言朴素,特别是在赠给一人的诗中,其三十首诗均采和韵方式,实属罕见。读过这些首,不能不使人有所醒悟。王重阳祖师深居地下,较之滚滚红尘中为名利奔波的人们,当有其独特的乐趣。这种行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已成千古逸事。
  王重阳祖师的高徒、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邱处机(1148—1227年),亦爱好诗词,其诗作收入《磻溪集》,凡六卷。邱祖的诗词,措辞清逸,意境深远。在谭正壁所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收入了邱处机的名字。现在我们随意摘读三首。
  先读《示众》(其十二):
福祸相生灭,荣枯递献酬。
不穷天外乐,那免时间忧。
  示众诗,一般是道、佛的有道师长,向弟子们宣传阐扬道、佛的义理,启迪解惑的一种方式,所以常常是字句精炼,旨意深邃。邱处机祖师的示众诗共有三十七首。其中的这首,告诉子弟们:人生祸福无常、荣枯不定。只有修真学道,才能免时间之灾祸,享天外之快乐。
  再读《寄燕京道友》:
此行真不易,此别话应长。
北蹈野狐岭,西穷天马乡。
阴山无海市,白草有沙场。
自叹非元圣,如何历大荒。
  盖邱祖怀着劝元太祖成吉思汗制止滥杀行为,为生民请命的愿望,也怀着劝元太祖接受他的一些治国、修道之方,以昌大全真道的目的,不顾70余岁的高龄,毅然应召,赴西域大雪山觐见元太祖,开始了万里行程。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出行的情形。读后,人们无不为邱祖那坚毅的品格和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当行至雪山时,其情形又将是怎样的呢?请看邱祖的《雪山》: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逐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前倾。
  邱祖一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自莱州(今山东境内)出发,历时三载方始抵雪山。经常马行深雪中,雪深数尺,多少日夜,不见人烟,“此行真是道教史上的一项壮举”(陈重先生语)。上面的这首诗就生动地描写过雪山的情形,到今天仍栩栩如生,如临眼前,令人敬佩不已。
  明代的张三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人物。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派使者四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在此之前,明太祖曾多次诏求张三丰。张三丰托弟子邱元靖呈诗一首,并嘱邱曰:“奏语明天子,谓吾将遨游海外矣。”其诗云:
流水行云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
从今更要藏名姓,山北山南任我游。
——《却聘吟》
  诗的作用在于言志,而张三丰的这首七绝便是一首“言志”以“却聘”的诗。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德,令人赞佩。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大修武当山,其中专门为“隐仙”张三丰建造了“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访觅,终未遇见。其实,见其诗如见其人也。
  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能诗文,著有《岘泉集》二十卷,是以其平日所作诗文若干卷辑成,诗居其半。宋濂称张宇初颖悟有文学,人称列仙之儒。其五言古诗,写得意匠深秀,有三谢韦柳之遗响,造诣颇深。如他的《独酌》五言古诗:
曙雨改余春,新流注深谷。
幽居绝世氛,微月淡丛竹。
曲蘖非素耽,聊从写情曲。
吹万等劳生,胡能竞奔触。
  这首诗轻描淡写月下独酌的闲情逸志,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作者认为,人生不应该辛劳自苦、奔走竞争、追名逐利、在人生的苦海中沉浮;应该在无生无死、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一任自然的绝对自由境界中去寻找人生的归宿。
  清代也不乏有深谙“道”理,又工于吟咏的高道。如清道光时的园峤真逸,陈姓,字颐道,浙江钱塘籍。当时颇有才名,曾受知于阮云台。年六十始学道,为闵小艮之弟子。一生著作甚丰,不下百卷。下面,我们看他写的《三仙阁咏张三丰》七言诗:
省识三仙是一仙,尚余高阁此山巅。
远辞王阙罗公远,高卧金床马自然。
龙法滇池云漠漠,鹃啼钟阜月娟娟。
当年御札空相访,寂寞长陵蔓草烟。
  诗中所言三仙阁在吴山三茆观侧,内雕三像:一坐,一立,一卧。相传三丰避永乐征召,隐迹于此,尚有御札存阁中。
  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1880—1969年),道号圆顿子。自幼习儒学,熟读《四书》、《五经》,曾应科举,中秀才。后就学于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因攻书过勤,罹患痨疾,遂中缀学业,休息道教养生丹法,坚持数年,身体渐趋康复,从此坚信仙学养生术为祛病延年有奇效的方法。1956年后,历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1989年9月,中国道教协会搜集、整理其诗文遗稿,编成《道教与养生》文集一册。我们且看他的《赠潇湘渔父》诗:
两载交游识素风,豪情端不与人同;
阴阳反掌刘诚意,理气传心蒋大鸿;
起死灵方悬肘后,长生妙术隐壶术;
劝君进步求金液,他日争看老返童。
  诗中的渔父亦为修道之士,陈撄宁先生与其交往甚深。陈公曾有《夜宿潇湘渔父丹房》:
黄海秋风拂鬓丝,壮心深悔误年时;
天涯共有飘零感,拥被灯前话乱离。
  有先行者,必有后来人。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位当代颇爱吟咏的年轻道友。这位道友,自号东方子。他解释说:“东方,木也。‘木’、‘子’、‘李’也。因为我信奉的道祖姓李,生养我的母亲姓李,崇拜的诗仙(李白)也姓李。再说,东方乃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自号东方子。”的确,从他所写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道祖的虔诚之心,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以及对长生成仙最高理想的追求之志。下面我们分别摘抄一首:
  其一,《谒拜老子降生台》:
         显凡隐圣自虚空,问礼孔夫初识龙。
         法相曾经临此处,奔波千里谒仙踪。
  其二,《诉衷情•忌日悼母》:
         呱呱坠地母亲欢,哺乳二三年。千辛万苦尝尽,恩德重如山。
         娘远去,泪凄然,水生寒。今逢忌日,祈月圆明,照母回还。
  其三,《西江月•洞天羽客》:
         仰望苍松翠柏,喜闻暮鼓晨钟。青灯香雾伴神宫,道祖金身养供。
         日日诵经礼拜,时时悟道修行。功圆果满上天庭,漫步三清圣境。
  写到这里,令笔者深深地感受到:道教诗词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道教诗词是最具灵性的道教文化;道教徒便是这最具灵性的道教文化的创造者。

道观名称:常州市道教将军观; 联系电话:0519-88706539;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

道教之音 苏ICP备14016537号
Copyright(c) 2021 Chinese JiangJu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