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庙宇有很多名称,或称宫(如沈阳太清官),或称观(如北京白云观),或称庙(如河南中岳庙),或称道院(如茅山道院),等等,是供奉、祭祀神灵及道士修真养性的场所。宫观是道教活动场所的通称。
道教兴起后,最早有治、靖、庐,以后有仙馆等宗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改馆为观。李唐王尊道教教祖老子(太上老君的化身)为皇室宗祖,令在各地建“宫”以祀老子,于是,以后凡规模较大的道教场所称“观”,其中经帝王封敕的多称为“宫”,而一般小的庙宇则称为道院、庵堂、洞等。
道教的宫观建筑,在继承本民族筑建传统的基础上又同时注入自身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建筑于平原地区的道教建筑,其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是按五行八封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如全真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该观前有影壁、牌楼,进入山门后为中、东、西三路,后为云集园(花园)。主要建筑都设于中轴线上,东西两路对称,四御殿、三清阁为整个宫观的中心。中轴线上的殿堂,后殿高于前殿,符合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宫门向阳而层层掩护的庙宇建筑要求。该观所有殿堂、院落、小品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严谨,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道教宫观的这种建筑布局,寓涵了道教的宗教思想。山门前建影壁,可以起到藏风聚气和避邪的作用。牌楼(棂星门)是道教徒观星望气、迎候神灵的地方。山门多为三个门洞,以代表三界(无机界、太极界、现世界),其意是,只有进了山门,跳出三界,才能算作脱俗的修道之人。山门内由数进三合院、四合院纵向连接而成的建筑群,以应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并认为这样既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别神殿的主次。
第二种五行八卦式建筑,如江西省三清山道观。该观雷神殿、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中间丹井和丹炉,周围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这是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建置于名山的道教宫观,则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水以及参天古树等自然景观,灵活布局。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太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其建筑群,给人以地设天成之感,宛如蓬莱仙阁一般。
道教宫观多建筑于洞天福地之中。“洞天福地”乃神仙真人居住游憩之所,是通天之境。所以,历代修道名士纷纷择之建宫修道。道书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载:“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载:“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
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载:“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载:“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东;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道教的文化和遗产几乎都集聚在“洞天福地”和道教宫观之中;广大道教徒就生活在这里。下面将“洞天福地”和其它胜境中的道教宫观择要简介如下:
楼观 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中,相传为我国道教最古老的宫观,素有“仙都”之称。据《楼观本起传》记载:楼观起始于周康王,为关令尹喜所造。盖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故名楼观。老子西行时,尹喜一日忽见天空紫气东来,吉星西行,预感将有圣人经过函谷关,于是迎之执弟子礼。老子应请在楼观讲授《道德五千言》。是故,楼观被道教徒尊为道教的发祥地。楼观供奉老子、尹喜诸神。这里有“说经台”“系牛柏”及“老子墓”等道教圣迹。在广大道教徒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泰山 泰山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即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认为是“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续道藏•搜神记》)。
泰山的道教宫观很多,著名的有岱庙、碧霞元君祠、玉皇宫、斗姆宫等。碧霞祠现为全国重点宫观,位于泰山极顶南侧,是一座宏大而完整的道教宫观,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主供碧霞元君。1987年12月,泰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茅山 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茅山高道辈出,香火隆盛,被誉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茅山的著名宫观主要有“崇禧”、“元符”、“九霄”三宫及“乾元”、“玉晨”、“白云”、“德佑”、“仁佑”五观。
1998年,新建道祖(老君)广场,铸造巨大老君神像,高达33米,为世界之最。茅山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真乃洞天福地。
龙虎山 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部,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二福地。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道教创始人)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一道教圣迹中,有三处主要建筑和活动场所,即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是为天师传道、演教、起居之所。
衡山 位于湖南中部衡山县境内,为五岳之南岳。衡山乃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道的理想之地。道教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现存宫观主要有南岳庙、黄庭观、九仙观等。
华山 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海拔约2200米,广10里,属秦岭东段。为五岳之西岳。道教列为十大洞天之第四洞天。该山为历代道教徒的修炼之地。华山道教宫观很多,其中玉泉院、东道远、镇岳宫位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恒山 主峰位于山西浑源县南,东跨河北省,西连雁门关,连绵数百里。为五岳之北岳。道教称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据载,茅山祖师大茅真君曾入恒山修道。八仙之一的张果亦曾修道于此。古有十八景,今尚存道教建筑朝殿、会仙府、九天宫等。
嵩山 其主体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为五岳之中庙。道教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是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炼的理想之处。北魏寇谦之曾入此修道,并感太上下降,受命清整道教。该山道教宫观最著名者为中岳庙,是河南现存的最大道观,亦是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武当山 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原均县)境内,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主峰天柱峰海拔1600多米。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是道教供奉真武大帝的发祥地。现存的宫观主要太和宫(包括金殿)、紫霄宫、南岩宫、遇真宫,玉虚宫等,其中太和宫、紫霄宫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1994年12月,武当山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春观 坐落于武昌大东门外双峰山南腰,是我国道教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相传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师邱长春曾来此传道,为祭奉真人而建,故名。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为天使到场,元初在此建长春观。该观殿堂有灵官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玉皇楼)、吕祖殿、元辰殿等。现亦为湖北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重阳宫位于陕西康县城西祖庵镇北。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据传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祖师羽化后藏仙蜕于此,弟子在其故居建道观,马丹阳手书“祖庭”二字悬于宫中,从此称为祖庵。后其徒王处一奏建灵虚观,邱处机请改重阳宫。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改名重阳万寿宫。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这里是教徒景仰朝拜的圣地。
八仙宫 八仙宫,又名八仙庵,位于西安东关长乐坊。初创于宋代,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庵前原竖一“长安酒肆”石碑,旁刻“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据《神仙传》载,钟离权祖师于长安酒肆,经过黄梁梦觉感悟吕祖而修道成仙,后人在此立祠祀之。金元之际,全真道盛行,于此大举土木,依名曰八仙庵。八国联军侵华,清帝逃至西安,曾住于八仙庵,以后遂名“敕建万寿八仙宫”。现存殿宇均为明清后所建,分中东西三路及后花园。是平原规范的十方丛林建筑群。
广州三元宫 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整座道宫依山构筑,地势雄峻,轩昂壮观,是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格较大的道教著名宫观。山门之联刻道:“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宫内供奉“三元大帝”(或称“三官大帝”)。三元大殿前檐复与卷棚式拜廊、拜庙相连接,两侧为钟鼓楼。此外,有老君殿、吕祖殿、鲍姑殿、慈般殿等。大殿两侧还有客堂、斋堂、功德堂、藏经阁等。三元宫气象之高古,宫内的楹联赞道:“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
三元宫前身名越岗院,原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鲍姑常以院内井泉和山上红脚艾为人医治赘瘤、赘疣,医好多人。是故,百姓感谢她,称她为“女仙”、“鲍仙姑”。后人为纪念她,在越秀山下建庙供奉。她用过的井也保存下来了,名为鲍姑井,又称虬龙古井。三元宫现还是广州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太清宫 “太清”,是道教至高无上尊神“三清之一”,“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认为三清是宇宙的主宰者,生天生地生万物。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清仙境虚无自然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道教奉为道祖。全国大部分宫观中有供奉老君的“太清殿”或“老君殿”。此外,还有主供老君的宫观。如:河南鹿邑太清宫、沈阳太清宫、崂山太清宫、安徽涡阳太清宫(亦称天静宫)等。上述太清宫,是广大道教徒和信徒景仰朝拜的道场,亦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谒拜先哲的著名圣地。
白云观 位于北京市西便门外白云路东侧,为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又是全真龙门派始祖邱真人藏蜕之所、极负盛名的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其前身为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所建的天长观,金代改称太极宫,元代易名长春宫。至明正统八年(1143)更名白云观。现在白云观的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全观规模宏大,殿堂林立。现亦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
青城山 位于四川灌县西南30华里,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该山有36峰,72洞,108处胜景。青城山以青幽闻名天下。全山现有道观38处,主要宫观为:建福宫、天师洞(古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人们赞誉青城山:“非仙岛莫非仙岛;是人间不是人间”。2000年11月,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青羊宫 青羊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据神仙传所载,谓太上老君曾于此化生,度尹喜成仙。是故,自唐代建有道观以来,一直是道教颇有影响的宫观。
青羊宫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年间重修,主要有灵官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姆殿、玉皇楼、唐王殿、老子降生台、说法台等。现存文物有铜羊、大铜钟、《道藏辑要》经版等。
青羊宫现藏的《道藏辑要》经版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版,共13000块,全部用梨木雕成,为双面雕刻,版面厚重、朴实,字迹工整。为当今世界上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版。尊为“镇宫之宝”。
冲虚古观 冲虚古观坐落于司马迁称作“粤岳”的瑰丽灵秀的罗浮山中。据《天地宫府图》记载,罗浮山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古观位于该山南麓,是东晋名道士葛洪炼丹处。东晋成帝太宁二年(327)由葛洪创建。葛洪升仙之后,晋安帝义熙初(405),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扩建为“葛仙祠”。宋元佑二年(1087)哲宗赐“冲虚观”额。
保存至今的冲虚古观的主体是一套四合院式的木式结构建筑,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主体建筑两侧有百余间两层楼的丹房、斋堂、库房等附属建筑物,全部建筑共4400余平方米。其正殿有三清宝殿、黄大仙祠、吕祖殿和葛仙祠等。
冲虚观内的葛洪“洗药池”及“葛洪丹灶”,是珍贵的遗迹和文物;此外,观旁还有桃源洞天、飞来石、遗履轩、仙人卧榻、泉源洞、会仙桥等古迹和名胜。若身临其境,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
无量观 我国东北名山之一的千山,自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我国的宗教圣地。据考,其宫观建于隋唐,而以明、清为极盛。素以“九宫”、“八观”、“十二茅庵”等著称。其中,当首推道教“无量观”。
无量观,据传该观初创时因构筑无梁而得名。其处形式巍峨,群山环抱,重峦迭峰。苍松翠柏环绕于四周。无量观始建于清康熙初年,今存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还有著名胜迹“一阁”(西阁)、“一台”(聚仙台)、“三塔”(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等。
无量观建筑群依山随景而建,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高升,随地形起伏,高低交错,气象恢宏壮观。总体布局,紧凑严整,其正殿、配房等两相对称,组成多进院落形式,正体现着明、清时期宫观建筑之特征。
著名作家冰心曾前往千山游览,作《千山行》,其中写“无量观”云:“渐入深山石径折,马难进兮车回翾。峰回路转势愈险,蹬道羊肠步亦艰。清磬有声来耳侧,利锁名缰俗虑删。转遇峰头逢奇景,丰碑古木屹如关”。“建筑精夺世罕见,鬼斧神工忆鲁班。美景天然如图画,仙阙蓬莱若此般。观名无量羽士集,墨客骚人时往还”。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以西海拔166米的葛岭上。因东晋大兴年间(约321年),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在这里结庐炼丹,潜心修道,山中留有他炼丹的遗迹,人们遂称此地为“葛岭”;又因葛洪的道号叫抱朴子,并著有《抱朴子》一书,后人便以他的道号命名建于葛岭上纪念他的庙宇为“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面临西湖,背靠葛岭,始建于唐代。现存的楼台殿字多为明清时建筑。其正殿是“葛仙殿”,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葛仙翁(葛洪)、吕祖及慈航真人的塑像。该道院还有葛仙庵碑、双钱泉、炼丹井、炼丹台和初阳台等著名古迹与名胜。
今天,抱朴道院已被列为全国道教的重点宫观之一,又是浙江省道教协会的所在地。该道院住持、中国道协常务理事高信一道长,承仙翁之遗风,精究医药,是一位闻名遐迩的道医。他治病救人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
小南岳 小南岳位于“鄂南明珠”——石首市境内。原名龙盖山,因传有龙覆盖其上,故名。后因该山供奉南岳大帝,遂俗呼为“南岳山”。“小南岳”是当代人对她的誉称,为全国道教界所公认,并广泛用于通讯名称。
小南岳道教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顺山势建有数十座宏伟的宫观庙宇,后因屡经战乱和年久失修,被毁殆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南岳道众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下,从山麓至峰巅依次重修了一天宫(慈航殿为主殿)、二天宫(三官殿为主殿)、大顶(祖师殿为主殿)三座宫观。殿宇依山势而造,气派宏伟,典雅别致,巍峨壮观。登临顶峰,居高俯瞰:满山松柏青青,殿宇掩映其间;周围市区,高楼林立;长江至此九曲向东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有诗赞曰:“原野青峰崛,长江曲向东。琼楼拔地起,道乐静听中。神仙林此处,无意返天宫。”(东航道人《登小南岳歌》)
1993年,小南岳被中国道教协会授予“爱国爱教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而今,她已成为鄂南湘北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
龙藏洞赤松观 位于广东潮州葵岭,距惠来县惠城镇西北面八公里处,世称“龙藏洞”。因主供黄大仙师,故名“赤松观”。该观主要殿堂有黄大仙师殿、慈航真人殿及宋真人宫。据有关史料记载,宋真人,姓宋,讳超月,世称宋真人,明隆庆戊辰(公元1568年)四月初七诞生于惠来县靖海乡,真人修炼有成,积闰世寿136载,其所炼就的不灭不化之真身遗世于龙藏洞。
全国现已开放的道教宫观,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难以一一详述。这里是历代修道之士所营造的人间仙境;他们在这里虔诚奉道、弘道、修道,以期功圆果满、乘云仙去,达于那向往的神仙世界。
十、宫观里的陈设和法器
走进道教宫观(此处指较大的宫观)当你举目看时,香炉、大钟、大鼓等,不时的映入眼帘;及至殿堂,神像头上的吊灯、华盖,前面的幔帐、幢、幡、香案、供具、跪垫(蒲团),以及经案上的磬、木鱼、铛、钹、小钟、引磬、小鼓,还有那些做法事(道场)时使用的朝简(笏)、如意、令旗、令牌、天蓬尺、镇坛木等众多法器,使人目不暇接。如果说一座宫观是一所道教法物博物馆,亦不过分。而道士们就生活在这所特殊的博物馆里。既此,如果集中起来馆藏,便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道教法物博物馆了。
道教徒生活在宫观里,自然少不了要与种种法器打交道。香客和游人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陈设和法器,真是感到新奇别致,却又不知所以。因此,下面我们不妨择要作一简单介绍。
1、香炉:有大小两种。大香炉放置于殿外,用铜或铁浇铸而成,底下安着三只脚,上面有顶有盖。其中也有无顶、盖的。无论有无,旧时皆称之为“鼎”。殿内香案(供桌)上的香炉很小,多为陶瓷,敞口三足。因是用来烧香,故称香炉。
2、钟:有大小两种。由铁或铜浇铸而成,大钟内无舌,置于钟楼上,用于早晚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鼓使用。丛林宫观有参学的老修行任“钟头”(职司开静止静击大钟者)。击大钟时还应默念或吟诵“钟文”:“闻钟声,拜老君;离地狱,出火炕;愿成道,度众生”。小钟用于道场作为法器,与小鼓配合打击。
3、鼓:有大小两种。大鼓用于道观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钟使用。宫观内有晨钟暮鼓仪式。道书云:晨钟暮鼓,以召百灵。谓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须每日晨昏,不可有缺。小鼓用于道场作为法器,配合小钟使用。鼓的声音,被认为具有通神和避邪的作用。《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载:“凡建醮道场行法事时,必先鸣法鼓”。
4、华盖、幔帐、幡、幢、吊灯:这些殿内装饰已在前面介绍过。
5、香案:神像前为了便于上香,总是放有一只横条形的几案,这种横条形几案,就是香案。香案用来放置小香炉、烛台,以及瓶花、供品等物。
6、跪垫、蒲团:跪垫、蒲团用来跪拜神像。蒲团还可以用来打坐(修炼内丹)。
以上介绍的就是较大宫观内的主要陈设(小钟、小鼓除外)。较小的宫观大多没有建钟鼓楼;子孙庙则不能建钟鼓楼,也不能悬挂钟板(钟板是十方丛林的标志)。
7、磬:有圆磬、引碧、扁磬三种。圆磬由铜(铁)制成,形状圆形。诵经和礼拜神像时用磬敲鸣。其作用是通报神明,亦可祈福禳灾。引磬,又称“手磬”,铜制。形如小碗状,口朝天,器底中央安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系绳,连一铜杆或铁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所以叫做“引磬”。扁磬,又名“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度),玉石制成。北京白云观东陈列室陈列有一对金钟、玉磬,据说是康熙皇帝从王常月律师受方便戒时赐给该观的。
8、木鱼:木制,形圆鱼状,上面有鱼鳞,中腹刳空,击之作声。木鱼有大小两种,用于不同的道教仪式中。《无上秘要》载:“木鱼清磬,振醒尘寰。”
9、铛:又称“铛子”。铜制,圆形,直径约十公分,悬挂在一特制长柄木框上,用小木槌敲击发出声音。常与镲配合演奏。
10、镲:像钹,比较小,直径约13公分,因此,亦可称为“小钹”。通常与铛配合使用。
11、钹:是两个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或布片,两片合起来拍打发声。通常放在经案的左手边,与铙配合使用。
12、铙:像钹,中间突起部分比较小。通常放在经案的右手边,与钹配合使用。铙和钹直径皆约30公分。
13、铃:旧时多称“帝钟”,又名“三清铃”、“法铃”、“法钟”等。一般高约23公分,口径约9公分,用黄铜铸造,有柄,铃内有舌,摇动发声。柄的上端称作剑,“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太清玉册》卷五载“道家所谓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上清灵宝大法》称:“振动法铃,神鬼咸钦。”总之,道教认为法铃有降神除魔的功能。《道书授神契•帝钟》云:“古之祀神,舞者执铙帝钟,铙之小者耳。”由此可知帝钟(法铃)之重要。
14、小钟、小鼓:在道场上配合使用。在经韵音乐中,鼓是重要的节奏法器,通常有稳定和控制音乐速度和节奏的重要功能。
以上是道教科仪音乐中所使用的法器,人们习惯称之为“打击法器”。在道教科仪音乐中,还有伴奏所使用的笙、萧、管、笛、二胡等,称为“乐器”,不属于法器之列。但从广义上讲,也是可以称为法器的。
15、朝简:又称笏、圭简、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为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手板,用以记事,使勿漏失。道教科仪中,道士执简(笏)行礼大约是在南北朝后期。举行道场时,高攻登坛,双手捧执朝简,仰启和朝拜神灵。
16、如意:一般为玉、骨、木制成。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位两端作云形或芝(灵芝)形,中央有一点作圆形。象征“道化三清”之意,又喻一心尊三宝。是故,天尊说经图像,天尊皆捧如意;道门中人以如意之形比照“心”字形,称“如意,心之表也”。
17、法印:图章,印信。本旧时公文所用的印记,后道教亦用此来作为书符的印信。一般为玉制、铜制或木制。印钮一般是狮子及其他避邪兽。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器。《洞玄经》载:“法印照处,魅邪灭亡”。此外,《太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还称:“行法以印,因以检束心身,后世无知,故心劳力屈。盖古人印心,今人印木,立之法印,以统法职,庶执印而有所皈依,下印而有所属隶。”“未悟之前,须假木印;即悟之后,惟在印心。故曰:天有印,则三光皎然;人有印,则神室清明。”
18、令牌:一名雷令或五雷牌。一般用檀木制作,长约18公分,宽约7公分,厚约3公分,上圆下方,象征天地。令牌为召神灵的最神圣的法器,并有差遣雷神及避邪的功能。令牌上刻有“五雷号令”或“总召万神”的文字。
19、法剑:道士做法事时所使用的剑,称为法剑,又名宝剑、令剑、七星剑。有钢铁锻制与桃木雕刻制两种。道教科仪中多采用“桃剑”行法,以敕召神将、破狱度亡和驱邪镇魔。
20、法尺:为长形木片。形状与旧式的尺相同,两面均有刻度。道教认为度量用具有除魔的力量。
21、天蓬尺:亦名法尺。为长方形方木。因上有天蓬元帅圣号,故名。《道书援神契》载:“古者祓除不详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是故,用此以避邪除魔,作镇坛之法器。
22、令旗:为高功在醮坛发号施令的三角形旗子。旗上书“敕召万神”四字。
23、水盂:道士作斋醮法事中,用来盛法水的器具。因法水又称甘露,其器多为碗状,故水盂亦称甘露碗。法事中,高功以左手持盂,右手持柳枝沾取盂中法水,遍洒坛场,以示净场;在度亡法事中,洒之,还象征普施甘露,济度幽魂。
24、镇坛木:又名戒音、震坛木、奉旨、净板等。多以枣木制作,为略呈长方形之木块。正面刻有“万神咸听”四字。高功在法事中配合科仪使用。道士专行法术时,持之在坛桌上拍响其声,辅以喝白,以示禁戒,故称“戒音”。
以上这些法器属于为仰启神灵、朝觐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一类。
道教宫观的陈设和法器繁多,的确难以一一道明,还是等待大家亲身去领略吧!
|